ISO认证包含多种标准,如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不同标准在审核时检查的项目重点有所不同。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项目
管理职责方面
质量方针和目标:审核企业是否制定了明确的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否符合企业的宗旨并且适合企业的发展,同时查看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是否在企业的各个层次进行了分解实施。例如,一家制造企业,其质量方针是“以优质产品赢得客户信赖”,质量目标设定为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这就需要检查实际生产中是否有对一次合格率的统计和监控措施。
管理评审:检查企业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进行管理评审,评审是否涵盖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的记录是否完整,包括评审输入(如内部审核结果、顾客反馈等)和评审输出(如改进措施等)。
资源管理部分
人力资源:查看企业是否确定了各岗位所需的能力,是否通过培训、招聘等方式确保员工具备这些能力。比如,对于质量检验岗位的员工,是否有相应的培训记录,证明其能够正确使用检验设备、理解检验标准。同时,还要检查员工的意识培养情况,员工是否了解自己工作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审核企业的生产设备、办公设施等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和服务的要求,是否得到了适当的维护。例如,生产车间的机器设备是否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工作环境是否考虑了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产品实现过程
产品实现的策划:检查企业是否对产品实现过程进行了策划,包括确定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以及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等。例如,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是否有详细的项目计划,明确各阶段的质量控制点。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审核企业如何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顾客明示的和隐含的要求,以及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例如,在签订销售合同前,是否对顾客的技术要求、交付时间等进行了评审,确保企业能够按照要求提供产品或服务。同时,还要查看企业与顾客沟通的渠道是否畅通,如何处理顾客的投诉和反馈。
设计和开发:如果企业有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职能,需要审核设计开发过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包括设计输入是否充分(如顾客需求、法律法规要求等),设计输出是否满足输入的要求,设计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例如,设计一款新型电子产品,审核其设计输入是否考虑了功能、性能、安全性等多方面的要求,设计输出的图纸、技术文件是否完整且符合输入要求。
采购过程:检查企业如何控制采购过程,包括对供应商的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建立并实施。例如,是否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采购文件是否清楚地说明了采购产品的信息。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审核生产过程的控制情况,包括是否获得了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是否使用了适宜的设备,是否对生产过程进行了监视和测量。例如,在生产汽车零部件时,生产线上的工人是否能方便地获取产品的尺寸、公差等信息,是否按规定的工艺参数操作设备,是否对关键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了监控。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查看企业是否确定了需要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活动,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这些设备是否经过校准或检定,是否在有效期内使用,是否有相应的标识表明其校准状态。例如,企业的质检部门使用的量具是否定期送计量机构校准,校准证书是否齐全。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审核项目
环境方针部分
方针制定与传达:审核企业是否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环境方针,方针是否包含了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是否传达到全体员工并可为公众所获取。例如,一家化工企业的环境方针承诺减少废水、废气排放,那么在企业内部是否通过培训、宣传栏等方式让员工知晓这一方针,在企业网站等渠道是否能让公众查询到该方针。
规划环节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检查企业是否对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全面识别,是否考虑了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以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并且,查看企业是否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了重要环境因素评价,评价方法是否合理。例如,对于一个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是否识别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品对土壤的潜在污染因素,对于识别出的噪声排放等环境因素是否根据其排放强度、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进行了重要性评价。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与遵循:审核企业是否建立了获取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渠道,是否及时更新这些信息,企业的环境管理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例如,企业是否关注国家新发布的关于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法规,其实际废水排放是否满足新法规的要求。
目标、指标和方案制定:查看企业是否根据环境方针、重要环境因素和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有实现这些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方案是否明确了责任部门、时间表、资源需求等内容。例如,企业制定了在一年内将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0%的目标,是否有相应的节能改造方案,方案中是否指定了由哪个部门负责,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以及所需的资金等资源。
实施与运行方面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的分配:检查企业是否为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是否明确了各部门和人员在环境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例如,企业是否安排了专门的环保资金用于污染治理设备的购置和维护,是否明确了生产部门在减少废弃物产生方面的职责、环保部门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职责等。
能力、培训和意识培养:查看企业是否确定了与环境管理有关人员的培训需求,是否提供了必要的培训,员工是否具备相应的环境管理能力和意识。例如,对于危险废物处理岗位的员工,是否进行了专业培训,使其能够正确操作危险废物收集、储存和转运设备,员工是否意识到违规处理危险废物可能带来的环境危害。
信息交流机制:审核企业是否建立了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信息交流机制。内部交流是否顺畅,例如部门之间是否及时沟通环境管理问题;外部交流是否有效,如是否按照规定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环境信息、是否妥善处理周边居民的环境投诉等。
文件控制和运行控制:检查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包括文件的批准、发布、更新和作废等环节。同时,查看企业是否对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活动进行了有效控制。例如,对于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是否有详细的操作规程,操作记录是否完整。
应急准备和响应计划:审核企业是否建立了针对可能的环境紧急情况(如火灾、化学品泄漏等)的应急准备和响应计划,计划是否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物资配备、应急演练等内容。例如,企业是否定期组织化学品泄漏应急演练,演练记录是否完整,应急物资(如泄漏收集工具、防护用品等)是否齐全且能正常使用。
ISO 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项目
领导作用和员工参与方面
方针制定与责任分配:审核企业是否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方针是否体现了预防为主、保护员工健康安全的承诺,是否明确了最高管理者的职责。例如,企业的方针中承诺提供安全的工作场所,那么最高管理者是否定期检查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是否在资源分配上保障安全设施的投入。
员工协商和参与机制:查看企业是否建立了员工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机制,如是否有员工代表参与安全管理决策过程,是否定期收集员工的安全建议和意见。例如,企业是否设立了员工安全委员会,员工是否可以通过这个委员会提出关于改善劳动防护用品质量的建议,企业是否对这些建议进行了及时处理和反馈。
规划过程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检查企业是否对工作场所内的危险源进行了全面辨识,是否考虑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并且,查看企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是否合理。例如,在建筑施工企业,是否辨识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等危险源,对于这些危险源是否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了风险评估。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合规性:审核企业是否获取了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活动是否符合这些要求。例如,企业是否遵守国家关于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女职工特殊保护等法律法规规定。
目标和方案制定:查看企业是否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法律法规要求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方案。例如,企业针对存在的噪声危害风险,制定了在一定期限内将工作场所噪声强度降低到国家规定标准以下的目标,是否有具体的降噪措施方案,包括采用低噪声设备、设置隔音设施等内容。
支持和运行部分
资源配置:检查企业是否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企业是否配备了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安排专人负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安全设施的维护和改进。
能力建设和培训活动:查看企业是否确定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人员的培训需求,是否提供了有效的培训。例如,对于新入职员工是否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等)是否进行了专门的资质培训并确保其证书有效。
沟通、参与和协商机制:审核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职业健康安全信息沟通机制是否有效。例如,企业是否及时向员工传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变化,是否与外包单位就安全管理要求进行了有效沟通,是否按照规定向政府监管部门报告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等信息。
文件化信息的管理:检查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包括文件的编制、审批、发布、更新和作废等环节。例如,安全操作规程是否经过相关部门和人员审批后发布,文件更新是否及时通知到使用人员。
运行控制措施:查看企业是否对与风险控制有关的运行活动进行了有效控制。例如,对于存在粉尘爆炸风险的作业场所,是否采取了通风、防爆电器设备、严禁烟火等控制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审核企业是否建立了针对可能的职业健康安全紧急情况(如火灾、机械伤害事故等)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程序是否包括应急救援组织、应急物资配备、应急演练等内容。例如,企业是否定期组织火灾应急演练,演练记录是否完整,消防设备是否齐全且能正常使用。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审核项目框架,在实际审核过程中,审核员还会根据企业的具体行业特点、规模大小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