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项目范围
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主要针对各类纺织面料及制品,包括羽绒服、棉被、靠垫等。其目的是评估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防止羽绒或纤维钻出的性能,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保暖效果。通过检测,可以了解纺织品的防钻绒性等级,为消费者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纺织企业控制生产质量。
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材质、不同工艺的纺织品进行全面评估,涵盖各种颜色、款式和规格的产品。无论是轻薄的夏季面料还是厚重的冬季保暖材料,都需要进行防钻绒性检测,以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表现。
此外,还需要考虑纺织品的使用环境和条件,如洗涤次数、摩擦程度等对防钻绒性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纺织品的防钻绒性,为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提供有力支持。
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所需样品
对于羽绒服类样品,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如袖子、胸部、背部等,确保样品能够全面反映该款羽绒服的防钻绒性情况。同时,要注意样品的大小和数量,一般不少于3件,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棉被样品则需选取不同部位的棉层进行检测,如表层、内层等,以了解棉被整体的防钻绒性能。样品数量通常不少于2床,这样可以避免因个别样品的特殊性而影响检测结果的普遍性。
靠垫类样品应选取不同材质和工艺的部位,如靠垫面、靠垫芯等。样品数量一般为3-5个,以确保能够检测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防钻绒问题。
此外,样品应保持干净、无破损,且在检测前应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洗涤、摩擦等,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所需仪器
光源(如标准光源箱)、放大镜(倍数在10-20倍之间)、拍照设备(用于记录检测过程和结果)、镊子、毛刷等。
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操作方法
首先,将待测样品平放在检测台上,调整光源角度,使光线垂直照射在样品表面。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样品表面,查看是否有羽绒或纤维钻出的情况。同时,用镊子轻轻拨动样品表面的纤维,观察其是否容易松动或钻出。
在检测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样品的各个部位,包括边缘、缝合处等容易出现钻绒问题的地方。对于羽绒服等需要填充羽绒的样品,要特别关注羽绒的分布情况和填充密度,以判断其对防钻绒性的影响。
使用拍照设备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明显的钻绒点、纤维松动等。拍照时要注意光线和角度的选择,确保照片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样品的实际情况。
最后,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对样品的防钻绒性进行评估和分级,得出检测报告。
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操作步骤
第一步,准备好检测所需的仪器和样品,并将检测台清理干净,确保检测环境的整洁。
第二步,打开光源,调整好光源角度,使其垂直照射在样品表面。
第三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样品表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检查,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确保每个部位都能被检查到。
第四步,用镊子轻轻拨动样品表面的纤维,观察其是否容易松动或钻出,并记录下观察到的情况。
第五步,对样品的边缘、缝合处等容易出现钻绒问题的地方进行重点检查,确保这些部位的防钻绒性符合要求。
第六步,使用拍照设备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明显的钻绒点、纤维松动等,并保存好照片。
第七步,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对样品的防钻绒性进行评估和分级,填写检测报告。
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标准依据
GB/T12705-2008《纺织品织物及其制品的透水性试验方法》,该标准规定了纺织品透水性的测试方法和要求,可为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提供参考。
FZ/T80007-2005《羽绒服装》,此标准对羽绒服装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防钻绒性等,是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的重要依据之一。
GB/T14272-2011《羽绒羽毛》,该标准对羽绒羽毛的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规范,其中也涉及到防钻绒性的相关内容,对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服务周期
一般情况下,纺织品防钻绒性检测的服务周期为7-10个工作日。具体周期可能会因样品数量、检测项目的复杂程度等因素而有所波动。在收到样品后,我们会尽快安排检测工作,并及时向客户反馈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