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洗涤后扭斜变化率检测项目范围
本检测项目主要针对各类纺织品在经过洗涤处理后,其形状发生扭斜变化的程度进行测量和评估。包括各种纤维材质的面料,如棉、麻、丝、毛等,以及不同编织结构和加工工艺的纺织品。通过检测洗涤后扭斜变化率,能够了解纺织品在洗涤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尺寸变化情况,为纺织品的质量控制和使用提供重要依据。
检测范围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纺织品,如服装、床上用品、窗帘等。无论是家用纺织品还是工业用纺织品,都需要对其洗涤后扭斜变化率进行检测,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外观质量。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洗涤方式,如机洗、手洗、干洗等,也需要分别进行扭斜变化率的检测,以了解不同洗涤条件对纺织品形状稳定性的影响。
纺织品洗涤后扭斜变化率检测所需样品
对于服装类纺织品,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如衣身、袖子、领口等,各取一块大小适中的样品,一般为30cm×30cm左右。确保样品无明显瑕疵和变形,且来自同一批次的产品。
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等,可选取一块完整的面料作为样品,尺寸约为40cm×40cm。要保证样品的边缘整齐,无裁剪痕迹,能真实反映该批次床上用品的洗涤后扭斜变化情况。
窗帘类纺织品则可根据窗帘的宽度和长度,截取一段约50cm×50cm的样品。注意截取的部位应具有代表性,能体现窗帘整体的材质和编织结构特点。
此外,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样品数量应根据检测要求和统计学原理进行合理确定,一般不少于5个。
纺织品洗涤后扭斜变化率检测所需仪器
直尺、角度仪、洗衣机、烘干机、平整台。
纺织品洗涤后扭斜变化率检测操作方法
首先,将准备好的样品按照规定的洗涤方式进行洗涤,如机洗时设定好洗涤时间、水温、洗涤剂用量等参数,手洗时采用合适的洗涤手法和水量。
洗涤完成后,将样品从洗衣机中取出,轻轻挤干水分,避免过度拉伸或扭曲。然后将样品平整地放在平整台上,用直尺测量样品的初始边长,记录下来。
接着,将样品的一个角固定在平整台上,用角度仪测量该角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作为初始角度。
最后,将样品放入烘干机中进行烘干,烘干条件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烘干完成后,再次将样品放在平整台上,用直尺测量其边长,用角度仪测量该角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计算出洗涤前后边长和角度的变化值,从而得出纺织品洗涤后扭斜变化率。
纺织品洗涤后扭斜变化率检测操作步骤
第一步,仔细检查样品的完整性和质量,确保符合检测要求。
第二步,按照规定的洗涤程序进行洗涤,在洗涤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样品的状态,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第三步,洗涤完成后,及时对样品进行处理,如挤干水分、平铺等,以防止样品变形。
第四步,进行测量和记录工作,使用直尺和角度仪准确测量样品的边长和角度变化,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五步,重复以上步骤对多个样品进行检测,以获取更可靠的检测结果。
纺织品洗涤后扭斜变化率检测标准依据
GB/T4745-2012《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回复角法》,该标准规定了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性的测定方法,其中包括洗涤后扭斜变化率的检测方法和要求。
FZ/T01093-2002《纺织品洗涤和干燥后尺寸变化的测定》,此标准明确了纺织品在洗涤和干燥后的尺寸变化测定方法,对于洗涤后扭斜变化率的检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业内通常也会参考相关的企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在具体的检测要求和方法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都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纺织品洗涤后扭斜变化率检测服务周期
一般情况下,从样品接收至出具检测报告的服务周期约为7-10个工作日。具体周期可能会因样品数量、检测复杂程度等因素而有所波动。如果需要加急处理,可与检测机构协商确定相应的服务周期。